Search

[肌膚接觸的奧妙]

昨日有幸出席由青山醫院主辦的「精神健康證書課程」,想不到也...

  • Share this:

[肌膚接觸的奧妙]

昨日有幸出席由青山醫院主辦的「精神健康證書課程」,想不到也得著不少育兒貼士。其中一位青山醫院副顧問崔永豪醫生(精神專科)從腦精神科學角度分享很多育兒心得。

他提及母乳餵哺,有幾種神經傳導物質在運作,它們是多巴胺(此物質刺激大腦中樞神經,指令身體成為一所母乳工廠)、泌乳激素(嬰兒吸吮乳頭刺激分泌此物質,指令母乳工廠要源源不絕製造母乳)、催產素(此物質令乳腺產生噴乳反射,有利乳汁順利流出)、安多芬*。

母乳含有安多芬,可安撫嬰兒,它亦是一種天然止痛劑,這解釋了為何當嬰兒生病不適、受傷、受驚、缺乏安全感時,餵哺母乳即能令嬰兒感覺舒緩和定驚,吃奶粉卻不能。嬰兒一方面透過吸吮和擁抱的動作得以平復身心,另一方面安多芬也發揮作用,有效減低因驚恐、壓力等負面情緒而對大腦神經的傷害。而安多芬其實就像自助餐供應,是吃也吃不完的,它會因著母嬰親密感而持續產生,造就母嬰雙贏。因此,母乳餵哺同時促進嬰孩的大腦發展,這不單在於母乳中的營養,更在於肌膚接觸。從而推論出母嬰依附理論(Parents Child Attachment)的重要性。

崔醫生強調,對於孩子來說,孩子內心最大的恐懼是與父母分離(尤其是0-3歲的孩子),所以給孩子責罵、懲罰都不是最嚴重的後果;他見過有些孩子愈罵愈多負面行為,原因是爸媽責罵孩子倒是給他一份關注,哪怕是負面的關注,總比漠視、疏離來得好。如果真是想改變孩子的行為,應該是以愛、信任為基礎的接納、鼓勵和欣賞。因此他給在場的父母忠告:多多擁抱孩子,持續性的肌膚接觸有助雙方大腦釋出安多芬,促進大腦神經健康。

註:依附理論最重要的原則是,幼童因為社會與情感需求,而至少與一名主要照顧者發展出親近關係,否則將造成其心理與交際功能長久的不健全。依附理論不單引領了「依附」作為一種心理社會性過程的關注,亦帶出大家對兒童發展的新認知。一個安全型依附的小孩在陌生情境中,當主要照顧者(普遍為媽媽)在身邊的時候可以自由地探索環境,和陌生人互動,當主要照顧者離開時可能會難過哭泣,當主要照顧者回來時,小孩會很快地靠近照顧者尋求安撫。安全依附有助社會及情緒的發展,嬰兒才能適應與親本分離致力於探索環境,而發展出自我概念,此理論其具影響性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蝸牛媽媽主張不功利、不急躁、不揠苗助長的慢教育,定時分享慢吞吞的育兒心得,也歡迎同路人交流互相砥礪!
View all posts